书院,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,最早起源于唐代,并在宋代达到鼎盛。最初,它是唐明皇为皇室修书所建立的学府。五代时期,因战乱,官办学堂逐渐衰落,民间的学者们开始自行创办书院靠谱的配资,广泛讲学。到了宋代,书院更加兴盛,无论是私人办学还是官府资助的书院都有。而到了南宋末期和元朝,书院才完全成为官学。
在明清时期,书院一度遭到官方限制,后又逐渐得到提倡,重新恢复了荣光。直到清末光绪帝下令废除书院,建立西式学堂,书院才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然而,即使如此,书院在中国人心中依然占有特殊的地位,书院的精神也随着文化的传承,在国人的血脉中永远焕发活力。
位于湖北省安陆市的汉东书院,是清乾隆年间所建,是鄂东北地区最大的官学。关于书院的风物、历史以及与学子们相关的故事,流传甚广,并且被列入了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通过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,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汉东书院的独特风韵。
根据史料记载,汉东书院建于乾隆三十二年(公元1767年),并于次年竣工。在竣工前的某天,监工发现书院大门前的青石兽比府衙门前的石狮子还要大,担心这样不合适。于是,他向安陆县丞反映了这一问题。县丞了解到情况后,立即向知府报告。
展开剩余70%汉东书院是由德安府与安陆县共同出资建设的贡院,但在书院建设完成之前,原任知府已被调任,新的知府嘉谟刚刚上任,还在熟悉当地民情,日常工作忙碌,未曾关注过书院的建设。当县丞向嘉谟报告时,嘉谟果断地决定将青石兽移至书院的园林中,同时在大门两侧摆放石鼓。然而,考虑到当时正值农忙时节,县丞提醒嘉谟,采集青石虽然不难,但需要耗费时间,这可能会影响农事。
新任知府嘉谟豪爽地笑道:“那就用红石吧,一面雕麒麟飞天,另一面雕花,花瓣可以是八个也可以是九个,工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。”几年后,石鼓背面的花瓣一侧是八瓣,一侧是九瓣,这引发了官员们的疑虑,并有人猜测这可能暗示了不轨之心。
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,特意询问了纪晓岚,问他当时的知府如何看待这个问题。就在纪晓岚回答之前,和珅——五品三等的贴身侍卫,急忙插话称这是他的外祖父嘉谟,表示自己和外祖父一样忠心于皇上。乾隆皇帝聪明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针对和珅的暗示,因此向纪晓岚请教。纪晓岚解释说,麒麟代表着广纳贤才,而八和九分别象征着八旗和九州,寓意着天下一统。乾隆听后非常满意,既未惩罚嘉谟,反而提升了他的官职。此后,这座象征着广聚人才的石鼓,成为了汉东书院的珍宝。
汉东书院的传说中,还有一位令人津津乐道的学子——张瑜。这位学子八十岁时才考入书院,在童试中以优秀成绩被选中。张瑜小时候抓周时抓到了一支毛笔,家人认为他注定要读书,而一些算命先生也说他是文曲星下凡,只有中举才能重新回天庭。张瑜的家境殷实,父母深信这一说法,因此特别支持他读书。虽然张瑜因为长时间缺乏社交,考场上总是极度紧张,甚至病倒,但他依然坚持不懈,终于在八十岁时通过了童试,并进入汉东书院学习。
在书院学习三年后,83岁的张瑜在乡试中中了举人,86岁时又在京城的会试中脱颖而出,成为一位举人。他的坚持与求学精神,成为了汉东书院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张瑜是汉东书院有史以来最年长的学子,他的故事深深感染了后来的人。
与张瑜不同的是,赵俨威则是书院中最年轻的学子之一。赵俨威家境普通,十岁时便进入书院,并且年纪轻轻便成了秀才。他不仅学术造诣深厚,还曾两次东渡日本留学,参与了辛亥革命。赵俨威的成就,不仅体现在学术上,还有他对女性教育的支持。当时,社会普遍不支持女性读书,但赵俨威依然积极支持自己的女儿们读书,甚至劝说周围的人也送女儿去读书。
1928年,安陆省立第十中学开设了男女混合班,赵俨威为此积极推动,虽然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反对,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,支持女性接受教育。赵俨威的努力,为安陆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做出了贡献,也为汉东书院的历史增添了一笔亮丽的色彩。
随着清末“废书院、兴学堂”的政策,汉东书院最终被改为汉东中学,后来更名为省立第八中学和安陆县城关小学。1998年,这所学校被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安陆市紫金路小学,并在校史中写下了“汉东书院传说”,成为湖北省首个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项目。
如今,汉东书院的历史不仅被继承和弘扬,也赋予了紫金路小学新的使命。希望这所学校能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靠谱的配资,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新时代校史。我们也期盼着书院精神在新时代能够继续生生不息,发扬光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可靠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